【师氏网新闻】黄土高台上的晋商大院——师家沟

    中华师氏网 2018年6月6日 太原道


师家沟,位于临汾市汾西县城东南5公里处,一座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神秘古村落,正静静的等待着后人的寻访,只有村口的石质牌坊见证着师家沟的沧海桑田,这里曾经上演过晋商的辉煌与传奇,在有清一朝曾获得“天下第一村”的美誉,如今这座晋商大院民居群正慢慢的被黄沙无情的湮没,断壁残垣中似乎还能够窥见师家先辈们创业的历史痕迹……



(村口的石质“节孝坊”)


(师家沟鸟瞰图)


一、师族变迁·忆峥嵘岁月

据《师氏族谱》记载,师家先祖师长信,在明季携全家由河北迁入汾西僧念师家沟,在入住师家沟之前,师家沟已有李、牛、孔姓三大家,之后要、师两家迁入。师长信生有四子分别取名为法廉、法惠、法恩、法泽,这便是族人所俗称的“老四门”,在师长信五十六岁时身染重病,师家四子便着手为父亲操办后事选址墓地,乾隆十三年(1748)在邻村风水大师的指点下,选址到村北头的一块福地,风水先生曾言,这块地有上下两穴,选上穴第三代以后发,选下穴当辈就发,兄弟四人选择下穴,师长信辞世后,师家兄弟以勤俭传家,四弟师法泽生有五子分别为师登云、师自省、师凌云、师彩云、师奋云,此为族人所称“新五门”。人丁兴旺促使师法泽选址盖房,乾隆十一年(1746),从同村要氏第六代要珍处置入第一块地,在建房挖地基时挖出财物,这便印证了当年风水先生当辈发的话,在宅院建好后师法泽取名为“巩固”院,意在告诫子孙巩固家业稳步发展,这时已经是乾隆四十九年(1784)。

在为五子盖好宅院后,师法泽分别取名为“敦本堂、敦厚堂、敦礼堂、敦仁堂、敦苒堂”,师家第四代师登云,为师法泽长子,他恪守祖宗之法,完善家规家训,规范家族子弟,而这项举措为师氏家族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,其影响是深远的。这一时期也被称作师家的“五堂时期”,在敦本堂大门前的墙壁上雕有“五堂闹春”的墙雕(修复),便是对这一时期师家风貌的展现,师登云生有四子分别为师鸣凤、师鸣鸾、师鸣皋、师鸣盛,在父辈的熏陶之下,兄弟四人都先后中得功名,其中尤属师鸣凤取得的功名最为显赫,他也成为师氏家族第五代的代表人物。

在晋商“官贾合一”的思想影响下,道光十五年(1835)师鸣凤捐为湖南县丞,由此开启仕途生涯,道光二十三年(1843)补湖南沅州府芷江县榆林湾县丞,道光二十九(1849)年升补长沙府湘乡县知县,师氏在当地广开儒学,教导世家子弟,读经学史,桃李遍布全县,其中就有官拜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及其兄弟曾国荃,咸丰二年(1852)因军功钦加同知官衔,官从正五品。在师鸣凤时期,师家的家业开始进入到另一个辉煌期,师氏一族开始陆续在同村人中收购土地置办家产,师家大院初具规模。师炳成,师自省长孙,师氏家族第六代,在叔父的支持之下,取得运盐执照,在太原经商,并设有总号“济福元”专做食盐中转流通,先后在邢台、石家庄、保定、京城开设多家分号,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,师炳成开始谋求政治上的地位,出资捐山西议叙监运司知事,曾被派往四川整顿盐业市场,多有政声。

师炳成的祖父师自省三十九岁时,身染重病辞世,时年两位祖母赵氏三十岁,张氏二十五岁,其父师五音五十六岁辞世,母亲刘氏时年四十岁,两代三个女人,奉老侍幼、守节至终,咸丰七年(1857),师炳成官场得意位居六品,体恤两位祖母和母亲的不易,遂将其节孝义举报呈朝廷,皇帝敕命建造节孝碑坊于村口。坊檐下高悬“圣旨”牌匾,过往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,师家至始威仪倍增,晚年的师炳成告老还乡,开始做起钱庄、镖局生意,以陕西武功县的保镖为骨干,一路将生意做到甘肃、陕西等西北地区,师家就此达到鼎盛时期,时人盛传“北观乔家堡,南游师家沟”。


(敦本堂外景)


(五堂闹春)

“新五门”时代,师家农业、商铺、私塾、钱庄遍布,实力雄厚,这个时期师家不仅收购了本村半数以上的土地,而且还扩展到周边村庄,面积达到数万亩之多。而商业经营范围更是北达太原,南达洛阳开封,西至西安,从最初的耕读传家、农商合一的创业之道到亦官亦商、官商相连的理念,师氏家族走出了一条艰苦而又卓越的晋商之路。


(窑契)


(吏部颁发的捐官执照)


(师家开设的商铺账本)

辉煌与衰败总是历史的固有规律,自光绪朝之后晋商迎来败势,师家也不例外。这其中自有天灾亦有人祸。光绪三年(1877)山西全境“赤地千里,山童川竭,树死土焦……父子相食”(引自光绪三年《曾国荃奏折》)这场灾荒一直到光绪五年(1879)才有所缓解,这便是历史上发生在中国华北的“丁戊奇荒”,而师家一族在这场天灾中,除师法泽这支外,其余三支险些绝代,青壮劳力纷纷出逃,村中只留些孤寡老人,可以说这场奇荒对师家族人是致命的。

除去天灾,自师家五世、六世之后,师族内部开始出现纷争,宗族体制涣散,未能出现总揽族事的人物。家族子弟出现赌博与吸食鸦片的陋习,而抵卖宅院倾败家产更使师氏一族雪上加霜。

同时师家平阳帮,也不可避免的带有晋商的通病,“毛之不存皮将焉附”长期依附于官僚势力,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薄西山,晋商也开始显露败迹,且到后期经营缺乏活力,管理体制僵化,不懂革新变通顺应潮流,加之晋商内部奢靡之风渐起。师家的辉煌就如同黄土高台上的沙土慢慢流逝在历史长河之中......

二、建筑撷影·看舞榭歌台

师家大院自清乾隆三十四年(1769)开始修建,经嘉庆、道光、咸丰、同治四朝,逐步扩建成占地面积十余公顷的民居建筑群。师家大院共有大小三十一座院落,整体建筑随山就势,院中有院,窑上登楼,错落有致,以四合院、二进四合院、二楼四合院、三楼四合院为主体,院内分别设有正房、客厅、偏房、过厅、书房、绣楼、赏月房、门房以及工仆、马厩等用房,建筑有主有次,有藏有露,既有“开”又有“敛”,同时院落规划与建制处处体现尊卑分等、长幼有序的宗法家长制式的礼教,而“耕”与“读”的治家之道也蕴含其中。

师家建筑群围绕着被族人称之为“福地”的区域修建,整体布局呈“风车状”展开。与“福地”相邻近的便是师法泽主持修建的“巩固”院。此院为师家沟现存最早的建筑,院落为两进式,中间设一过厅,前院用来迎宾,后院为居住区。正房为两层独立式锢窑,两侧有暗道与上层相通,庭院大门多为硬木作门板,门闩上设计有暗扣轻易无法开启,作为以经商起家的师家人而言,居住安全也是其建筑考虑的重要指标,在村中传有“关好八大门,锁好十小门,行人难出村”之说。院落内有精美的砖雕与木雕,多以芍药花、牡丹花、莲花、核桃、葡萄、祥云、龙等形象为雕凿对象,这些雕刻题材既有当时北方传统元素,同时又稍加结合晋南地区的元素,从建筑雕刻方面来讲,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地域代表性。


(师家大院)



(精美的木雕)


(精致的砖雕)

同“巩固”院相邻的“大夫第”院是师家第五代师鸣凤的宅邸,得名于院门前曾经挂有“大夫第”的牌额,后来在“文革”中牌匾被毁,关于此匾额还有一段故事。光绪初年的那场奇荒,给山西造成了严重灾荒,此时师鸣凤早已告老还乡,而他的湖南学生曾国荃已经官拜山西巡抚,为拯救族人师鸣凤前往太原拜访曾,曾连日大宴师鸣凤,以尽师生之谊并当场表示免除当地四年赋税。临别之际曾国荃亲书“大夫第”匾额,匾额下题“湘乡知县、保庆州同师鸣凤”,落款“大学士、直隶总督兼山西巡抚曾”,途中派要员护送,经太谷、祁县、平遥、介休、灵石、霍州等地,官员多出郊迎送。回到师家沟便举行了隆重的挂匾仪式,师家也因此名噪一时。时过境迁,匾已无踪迹,留下的只有这衰败的庭院,“大夫第”院落虽不及“巩固”院壮观,但院内却有精美的石刻、影壁、匾额、斗拱、雀替、挂落、栋梁、柱础石、帘架、门罩等,雕刻技法相当娴熟堪称艺术瑰宝。

师家院落群还是一个集祠堂、庙宇、书院、药铺、当铺、油坊、集市等多功能一体,自给自足的民居群落,由此看师家当时的辉煌可见一斑。在众多功能区中有一处“看家所”很是特别,此处为师家一族执行家规的地方,院落规划整体略显拘谨,房屋、睡炕、厕所皆较为低矮,院内为封闭式,只在院墙上开一处离地面近两米的院门,只有借助木梯方可出入,日常饮食也是通过墙上的开口送入院内,如此设计显然是要使受罚者达到自省悔过的目的,从中便可看出师家家法族规之严。


(看家所 局部)

走进师家大院,你还会感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,几乎每一所宅院的房门上都挂有匾额,上面写有抒情述志、祈福恭贺为主题的内容,多以两字、四字为主。有“成均伟望”四字匾,意喻师家成字辈可以伟望于世;敦本堂内的“清白家风”匾更道尽师族清白持家之风;“大夫第”院内亦有“雍容”、“言物”、“致远”、“守廉”、“缄默”、“蔼然”两字匾额,意在敦促族人恪守儒家处事的原则。;“竹苞”院内的“松茂”匾乃出自《诗经》“如竹苞矣,如松茂矣”意在希望其家族人丁兴旺、子嗣绵延。


(“成均伟望”匾)

师家大院高超的建筑水平与院落独有的设计理念,一直受到业界广泛的关注,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、中国著名社会学家、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,在参观后奋笔提下“汾西县清代民俗文化活动村”,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考察后评价道“窑洞文化精华,民居建筑瑰宝”,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也留下“晋商文化又一村”的赞誉,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也曾将师家大院作为电影《温故一九四二》的取景地。


陈丹青实地考察


画家拇指作品:天下第一村,汾西师家沟


费孝通书法作品

三、保护与前景·今宵酒醒何处

近些年来由于媒体的宣传,师家沟正慢慢的被世人所熟知,但同时也为师家沟古建筑群带来了困扰,由于当地文物保护意识薄弱,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风沙侵蚀,给本就残破的建筑带来二次伤害。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,当地政府也积极的投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,2006年师家沟被列为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、2014年师家沟入选“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”,国家首批拨付专项资金就位,对师家沟清代民居进行抢救性修缮。2017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文件,重点支持师家沟的保护与修复,随即《师家沟古建筑群文物保护规划》、《师家沟文物保护区划与保护管理规定》出台,师家沟的文物保护工作也由此进入正轨,今后如何将这一工作持续推进下去,以及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两者的关系,是师家沟民居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难题。



(修复现场)


(保护规划图)

四、结束语

很久就想要写篇关于介绍师家沟的文章,不仅是因为笔者是汾西人,更是希望通过介绍使人们了解、认识这座建在黄土高台上的古建民居,这无疑对师家沟未来的发展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。通过多方资料的收集、整理以及实地考察笔者也对师家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,徒步在师家大院的青石环路上,近距离探寻那段远逝的历史感悟良多。

师家大院的主人在不断易换中早已作古,留下这座座大院成为曾经历史的见证。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陈忠实先生的《白鹿原》,恍然这片黄土高台就如其笔下的白鹿原,师、要、李姓就是白、鹿两家,他们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劳作、繁衍,同样也上演过爱恨纠葛与恩怨别离,乡约族规就是支撑师家沟先民的心理架构,而这些共同构成了原上有血有肉的历史。


(深秋幽静的环道)

繁华落尽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,师家沟能否在现今走出历史羁绊,在当前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,大力扶植旅游产业的机遇中乘上快出,考验着当地政府也考验着师家沟的民众。总之,期待着师家沟在保护、开发后能涅槃重生,以新的姿态助力当地经济发展,同时也将其厚重的人文历史呈现给世人。

参考书目:

《师家沟族谱》

《要氏族谱》

《汾西县志·光绪版》

《师家沟古村落》




中华姓氏网--弘扬姓氏文化,传承先祖精神;寻根联谊互助,激励子孙奋发!


分享按钮